給有意從事內部稽核的同學建議
持續性稽核實務應用與未來發展趨勢
稽核與道德 ( Auditing and Ethics )
內部控制的監控與稽核(Internal Control Monitoring and Auditing)
電子商務對會計師執行審計方式之影響
利用電腦輔助稽核技術提高稽核成效
淺談如何選擇與應用電腦輔助稽核軟體
投資人確保與外部稽核(Investor Assurance and External Auditing)
稽核與電腦稽核(Audit and Computer Auditing)
推動組織採用CAATs的實務作法
社會責任與電腦稽核 (Accountability and Computer Accounting)
Dr. Hart Will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 Professor Emeritus
黃秀鳳 總經理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台灣研發管理經理人協會理事、 ICAEA國際電腦稽核教育協會台灣分會會長、各大學電腦審計、金融審計或AI稽核兼任講師
黃劭彥 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
彭柏霖 副理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公司 技術研發部 副理
吳善全 助理教授
慈濟技術學院會計資訊系助理教授
黃士銘 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及製商整合研究中心主任
弓塲啟司 ICAEA國際電腦稽核 教育協會日本分會長
社長, 三恵ビジネスコンサルティング株式会社、日本會計師、國際電腦稽核軟體應用師、日本會計師公會,電腦稽核專業委員會委員
孫嘉明 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兼管理學院副院長、產業經營專業博士學位學程主任
蘇永盛 副教授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淑瑾 經理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公司 技術研發部 經理
蕭幸金 教授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會計資訊系教授暨財經學院院長
李佳蓉 工程師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公司 技術研發部 工程師
黃素慧 博士
朝陽科技大學會計系教授
淺淡時間導向的作業基礎成本制
(2009-11-24 17:21:47 蘇永盛 副教授)
網友推薦:6人推薦(有6人投票)
觀看次數:6826
在傳統成本制度中,間接成本常先累積於部門再行分攤,不考慮不同成本動因,使成本計算失真;且產品成本僅包含製造成本,將生產活動之上游作業活動(研發、設計)及下游作業活動(行銷、客服)所發生之成本,視為期間成本;其精神只重成本之累積而輕成本之控制,無法協助企業隨時發現確切之問題所在。相對而言,作業基礎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ABC)具有下列優點:1.正確地計算產品成本:考慮成本動因,作業流程以使用者付費之方式計算產品成本,改善傳統成本僵化的分攤方式,避免成本計算不精確,導致的定價決策失誤。製造費用分攤也可以配合自動化製程的改變。2.避免成本計算扭曲失真:傳統標準成本制定之過程當中,並未考慮訂單大、小之差異,以及經濟批量等因素,導致交叉補貼之現象。作業基礎成本制以因果關係做分攤, 減少甲產品之成本分攤至乙產品的機率。可應用 在產能管理和價值管理方面,也可與全面性品質管理和企業流程改造結合,以達到企業持續改善之目的,讓企業「做好事情」。3.可提供攸關成本與管理之資訊:傳統成本會計所提供之財務報表,無法提供作業層級主管、人員之管理需求,作業基礎成本制可提供攸關成本與管理之資訊,可進一步應用在產品組合、訂價決策、顧客管理、供應商關係和產品發展管理等方面,讓企業「做對事情」。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ABC)對於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公司,看起來很值得一試。但是,傳統的作業基礎成本制度理論過於簡化,沒法完全納入企業的各種複雜性;建置費時,而且耗費不貲,建置完成後,資料收集較困難,執行過程代價太高,且成本動因不容易明確的定義,不少企業只好放棄不用。Kaplan & Anderson(2004)提出「時間導向ABC制度」(Time-based ABC),這套方法只需要對每一組資源估計以下兩個參數:1.供應資源產能的時間單位成本2.資源產能的單位時間耗用情形,並依照該資源為產品、服務和客戶所執行的作業來區分。其成本計算的步驟如下:1.直接估計供應資源的實際可達成的產能,並計算此產能佔理論上產能的百分比,依照經驗法則,你可以假設實際可達成的全部產能是理論上全部產能的80-85%。2.在計算出企業各項作業供應資源的時間單位成本後,調查執行每種作業所需的時間(大致上正確就足夠了)。3.將剛剛估計的兩個變數估計值相乘(成本動因費率=時間單位成本×作業的單位時間),就可以算出成本動因費率。 採用時間導向ABC制度很容易就可以算出成本,而且可以配合環境的變化,迅速調整,例如,增加某個部門的作業,只需要估計每項新作業所需的單位時間即可,毋需重新作員工調查,管理者也能輕易更新成本動因的費率;管理者可視需要在模型中增加其複雜性,他們只需要在時間等式中加入新的元素即可,其成本的估計是以訂單實際特性以及直接觀察處理的時間為基礎,毋需對於其時間耗用狀況進行主觀估計。採用新的模型更容易檢驗,例如,總處理時間遠低於員工數所代表的時間,管理者便可以知道其單位時間的估計值太低;或是員工的可工作時間尚有閒置的情形,這樣,員工就可以善用資訊創造更多利潤,而非只是花時間更新和維護貿訊而已。 ---蘇永盛 整理參考文獻Robert S Kaplan, Steven R Anders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 Nov 2004. Vol. 82, Iss. 11; p. 131
「 本文章之圖文版權為蘇永盛 副教授本人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網友評價:6人推薦0人不推(共有6人投票)
你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