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有意從事內部稽核的同學建議
持續性稽核實務應用與未來發展趨勢
稽核與道德 ( Auditing and Ethics )
內部控制的監控與稽核(Internal Control Monitoring and Auditing)
電子商務對會計師執行審計方式之影響
利用電腦輔助稽核技術提高稽核成效
淺談如何選擇與應用電腦輔助稽核軟體
投資人確保與外部稽核(Investor Assurance and External Auditing)
稽核與電腦稽核(Audit and Computer Auditing)
推動組織採用CAATs的實務作法
社會責任與電腦稽核 (Accountability and Computer Accounting)
Dr. Hart Will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 Professor Emeritus
黃秀鳳 總經理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台灣研發管理經理人協會理事、 ICAEA國際電腦稽核教育協會台灣分會會長、各大學電腦審計、金融審計或AI稽核兼任講師
彭柏霖 副理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公司 技術研發部 副理
弓塲啟司 ICAEA國際電腦稽核 教育協會日本分會長
社長, 三恵ビジネスコンサルティング株式会社、日本會計師、國際電腦稽核軟體應用師、日本會計師公會,電腦稽核專業委員會委員
孫嘉明 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兼管理學院副院長、產業經營專業博士學位學程主任
蘇永盛 副教授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淑瑾 經理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公司 技術研發部 經理
蕭幸金 教授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會計資訊系教授暨財經學院院長
李佳蓉 工程師
傑克商業自動化(股)公司 技術研發部 工程師
吳善全 助理教授
慈濟技術學院會計資訊系助理教授
黃士銘 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及製商整合研究中心主任
黃劭彥 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
黃素慧 博士
朝陽科技大學會計系教授
從無形資產的價值談自動化稽核的建立
(2009-11-17 13:07:25 蘇永盛 副教授)
網友推薦:9人推薦(有9人投票)
觀看次數:3078
平衡計分卡的作者Kaplan & Noron ,2004年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出「衡量無形資產的價值」,文中指出「無形資產」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可以成為持續競爭優勢的有力泉源,相對於「有形資產」可以單獨使用,「無形資產」難以自行創造價值,它們需要與其他資產相結合,例如,資訊科技(IT)的投資,需要人力資源(HR)訓練與獎勵辦法的配合;相對的,除非以現代科技工具配合,許多人力資源訓練計劃將不易運作。如果要使組織充分發揮它的潛力,必須將人力資源與資訊科技的投資整合,使其與公司策略協同一致。反之,若公司是將人力資源與資訊科技這類部門的功能各自獨立,則人力資源部門會主張增加員工訓練,資訊科技部門則會遊說購置新的軟硬體設備,以追求個別效能的最佳化。因此,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其實就是估計將這些資產配合投入公司策略的成本。如果「無形資產」能夠配合公司的策略,則該「無形資產」就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如果「無形資產」不能配合公司策略,或者策略有瑕疵,則即使耗用大量這類資產也創造不出甚麼價值。近年來許多知名企業由於內部控制失當,造成公司鉅額的損失,例如,美國第三大的恩隆企業,因為高階主管的操弄;英國百年老店霸菱銀行,因為一位期貨營業員的不法操作,讓龐大的企業一夕之間破產,造成嚴重社會問題。所以查核舞弊、預防人謀不臧,就成為重要課題,在政府方面不論在公司法、證券交易法相關規範或是美國的沙氏法案,都希望能落實監理機制,在企業方面也逐漸重視內部稽核與公司治理,但弊端仍時有所聞。因為企業經營千頭萬緒,任何事項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損失,如果缺乏有效的工具,經營管理者實在難以面面兼顧。一家希望永續經營的企業,就要思考「持續性稽核」的解決方案,讓稽核部門結合資訊科技,達到自動化稽核的效果,讓稽核工作從點到面,以便提供企業一種可供稽核者在可容許的時間落差下,提供即時、準確的稽核報告的方法,並能夠迅速且精確地反應所發生的事實或狀況。這將成為公司重要的「無形資產」。因為運用自動化科技及電腦輔助系統,較傳統稽核精確且快速,且持續性稽核系統具有與網頁連結之特性與較佳的線上溝通協調機制、加上自動化及電腦化之特性,可以讓公司稽核成本降低,並相對地增加公司營運績效,透過持續性稽核系統所得到之查核報告,能夠準確且能即時反映所有發生之事件或情況,讓公司可以在事件發生之初就得到警告,採取改正措施。一個採取「持續性稽核」、重視內部稽核與公司治理的企業經營作為,可以迅速杜絕公司弊端,建立起公司「誠信」的形象,成為公司重要的「無形資產」;投資大眾不用擔心踩到地雷股,也會是法人機構大額投資的最愛,讓公司容易募集資金,充沛的資源可以協助達成企業策略與目標。 ---蘇永盛 整理
「 本文章之圖文版權為蘇永盛 副教授本人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網友評價:9人推薦0人不推(共有9人投票)
你對這一則文章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