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進行生產活動時,必須面對一系列的風險與挑戰,特別是生產循環中的風險管理與控制重點。根據《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第7條,生產循環涵蓋多個方面,包括環境安全管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生產計畫的擬訂、材料的儲存與領用、製程安全控管、產品品質管理、廢棄物處理及計算生產與銷貨成本等。從管理層面的生產管制、成本控制、存貨品管,到環境與安全衛生的合規管理,這些政策和程序都需嚴密執行,以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
環安衛相關法規與合規要求,在進行生產循環管控時,企業需符合多項法規,包括但不限於:
* 空氣汙染防制法
* 水汙染防治法
* 廢棄物清理法
* 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
* 職業安全衛生法
* 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
* 消防法等
這些法規涵蓋空氣、水資源保護、廢棄物管理以及勞動者的職業安全保障等,企業需制定嚴謹的管理措施以達到合規要求,確保生產活動不僅合乎法律規範,還能減少對環境與員工健康的負面影響。
台灣ESG資訊揭露的現行趨勢
台灣目前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ESG)方面有四大重要措施:
- 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在2027年前,上市櫃公司需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於2029年完成查證,配合國家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 年報與永續報告書:企業需參考GRI全球永續性報告標準、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及SASB永續會計準則,並取得第三方驗證。
- 接軌國際標準:2023年8月,台灣已發布與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接軌的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 建構ESG資料庫:建立資訊揭露平台以促進ESG資訊的公開,進一步加強透明度。

這些措施表明,ESG已進入全民稽核時代,企業不再僅停留於空談,而是實際落實各項永續政策,並透過AI人工智慧與數據驗證技術協助達成目標。
ESG評分體系與文字探勘技術
以**道瓊永續指數(DJSI)**為例,ESG評分是根據企業在經濟、環境及社會三大面向的表現來進行的。評分公式為「企業得分 = 問題得分 x 指標權重 x 問題權重」,整體評分由超過100個問題組成,並根據企業所屬產業進行調整。
其中,**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文字探勘(Text Mining)**是未來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些技術能處理海量的資料,並從中提取出關鍵資訊,協助企業進行ESG的資料驗證和知識發現。例如,企業可以運用文字探勘技術進行環安衛稽核,對公開的ESG資料進行分析,發掘隱藏的風險與機會,並加速永續發展的實踐。
|